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格外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,特别是先进科技的研究与应用,积极推动我们国家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。半导体产业作为全球尖端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,是中国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。尽管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,起点较低,但周恩来在领导制定《1956-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》时,就已将半导体技术与其他三项技术列为四项“紧急措施”之一。自此,半导体产业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。即便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,周恩来依然竭力保护与推动其发展,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建立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世界发达国家的电子工业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,而我国的电子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。1949年,全国仅有十多个小型电讯厂,设备极其简陋。1950年4月28日,周恩来亲自批准成立了电信工业管理局,负责全国电信工业的管理与规划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面对急需大量通信装备的紧迫需求,中国人民志愿军派遣的工程师、技术员和工人紧急投入工作,克服重重困难,自主设计和制造了包括短波、超短波战术电台在内的多种通信设备,为抗美援朝的胜利贡献了力量。
在主持制定首个五年计划时,周恩来特别重视发展电子信息工业,尤其是半导体领域的建设。1955年1月14日,周恩来专门向科学家李四光、钱三强了解中国原子能科学的研究现状,提出要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。在他的支持下,北京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设立了新的物理学科,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才。
此外,周恩来还在半导体领域积极推动归国专家的引进。特别是林兰英和成众志等科学家,他们在半导体领域的研究成果将直接推动我国半导体技术的起步。1955年,周恩来在与印度驻华大使的会谈中,提出要保障海外华侨和留学生顺利回国。经过多方努力,林兰英等人在1957年得以返回祖国,加入我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。
进入“二五计划”和“三五计划”初期,周恩来继续全力推动电子工业与半导体产业的迅速发展,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1958年,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,国家为电子工业的投入高达7.77亿元,启动了35个新项目。周恩来特别强调要加快工业落后领域的建设,尤其是电子和无线电工业。
在周恩来的积极推动下,1950年代末期,我国在半导体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。1956年,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出了第一支晶体三极管。到了1958年,中国还成功研发了首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,并首次在科研项目中广泛应用了半导体技术。随着生产线的逐步建立,半导体产业开始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,技术逐步成熟。
在周恩来领导下,1960年,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立,并取得了诸多科研成就。1961年,我国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块锗集成电路,标志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提升。同时,随着半导体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创新,国内多个科研单位纷纷突破了集成电路、硅外延片等重要技术,为中国的电子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966年起的对我国的各行各业造成了巨大冲击,半导体产业也未能幸免。然而,周恩来始终在背后为科学技术事业保驾护航,保护国家科研力量的延续。在动乱时期,他多次呼吁停止内部冲突,恢复生产,确保国防科技的顺利进行。特别是在1967年中国成功进行氢弹爆炸试验时,周恩来确保了半导体技术在这一关键时刻的应用。
在这个特殊时期,周恩来十分注重保障半导体产业的研究与发展。他坚决支持科研人员继续攻关,推动微波信标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,这对中国的“东方红”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关键作用。即便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下,他也不遗余力地推动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与沟通,确保半导体技术继续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。
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,周恩来无疑是推动其发展最为关键的人物。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逐步形成完整的电子工业体系,他始终站在科学技术事业的最前沿,亲自规划、指导和支持半导体技术的发展。他的远见卓识和执着努力,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步和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,也为我国在世界科学技术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基础。